close

網路分享/版主:廣利

部落格:http://mikejohn.pixnet.net/blog

(說明:本篇文章轉載自http://www.chader.com.tw/lifetype/post/3/84)

邏輯思考的技術(2)

這篇跟(1)時間上差了3個月,不過有人在意嗎?我想沒有,但我還是想說明一下,因為我想發發牢騷:因為我在等待,等待其他人的心得出來。

在公司裡試辦線上讀書會,選了這本書,因為發現對於事情的討論常流於情緒而缺乏理性,為了怕造成大家的負擔,把這本書分三部份,分三個月讀完,每一部分讀完時,將各自的心得貼出來(在某處隱藏的討論區,各位是看不到的),進行分享討論。

第一個月過了,預計參與的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貢獻自己的心得,老闆告訴我不要勉強。現在第二個月快結束了,靜悄悄的,好像有讀書的人是白痴傻瓜一樣,所以我只好現在繼續來當白痴傻瓜。 

接續之前的論點,接下來要談的是:

  1. 如何達到不重複、不遺漏、不離題
  2. 如何避免內容不連貫

 

避免重複、遺漏、離題的辦法(建立分析的廣度)

本書的建議是採用MECE(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 Exhaustive)的方法,將資訊依某些特性進行分析,所作的分類必須將所有資訊包括,但每個資訊僅能屬於一種分類,不會同時出現在2個分類中。感覺有點像是要作成物種分析的樣子,還記得界門綱目科屬種嗎?任一種動物不會同屬於兩個分類中。

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可以這麼做,那如果是一堆現象所構成的事件,又該怎麼做?書中有提到如下表的作法,經驗證是可行的。

 完全分解   重點分解

年齡

性別 

地區

3C/4C:公司、對手、通路/顧客

行銷4P:產品、價格、通路、促銷

組織7S:共享價值觀、管理風格、人員、技能、策略、結構、系統

效率vs效果

質vs量

流程/步驟:

  1. 認知→理解→製造動機→購買
  2. 技術→製造→銷售→顧客
  3. 選擇→創造→傳達

事實vs判斷 

除了以上方法以外,還可以採取以下步驟達成:

  1. 確認問題(母集合)是什麼
  2. 找尋切入點(分類的依據)
  3. 從大分類中思考是否能以MECE原則再進行細分,如10件東西分成兩類,各有1件及9件,則有9件的那一類有再細分之必要
  4. 確認有無遺漏或是同一項目分屬不同類別的情形

避免內容不連貫(建立分析的深度)

反覆以So what?(所以怎樣)/Why so?(為何如此)進行檢驗

比如說將1-9依某原則分為甲類:1.3.6.8,乙類:2.4.5.7.9,之後需檢驗因為1.3.6.8造成甲的出現是說得通的嗎?因為2.4.5.7.9造成乙的出現是說得通的嗎?(So what?) 

反向檢驗為何會有甲的出現用1.3.6.8是可以說明的嗎?會有乙的出現用2.4.5.7.9是可以說明的嗎?(Why so?)

如果每階層的分類皆能通過這樣的檢驗,代表這樣的分析在邏輯上是正確的。

演化學上,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來說明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。

題外話:標籤 

web2.0的時代有另外一種分類的方式出現,叫做標籤。

MECE的分類像是在裝袋子,同一顆球不可能同時出現在2個獨立的袋子裡,除非是袋子裡頭的袋子。

標籤這個名詞取的好,就是在球上面貼標籤,你可以貼上無數個標籤來形容這個球。

貼標籤是人的本能,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來了解陌生的事物,但在搜尋上卻會是件費力的事情,比如要在100顆貼上無數標籤的球中找到有貼上『懶得理你』標籤的球,真是件可怕的事情。貼標籤很容易,尋找起來卻很困難。

那MECE的方式卻是分類困難,但卻容易被找到。最困難的事情在於如何做好分類,之後就可以打開一層層的袋子找到你要的球了。但是如果分類不當,讓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,就可能會出現明明記得東西放在哪裡卻找不到的問題了。

但現在由於電腦的普及,我們可以把搜尋這種耗時費力的工作交給電腦來做,標籤分類法的難處被解決後,就可以成為便利的方法,你可以透過電腦找尋『白痴傻瓜』、『邏輯思考』...等可能標籤的方式,來找到『懶得理你』這顆球了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飛躍電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